丹尼爾.史帝曼.孟加聶,《⧜》,2020,Kriska鋁製簾、雷射切割、烤漆鋼框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、柏林Esther Schipper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Cover 丹尼爾.史帝曼.孟加聶,《⧜》,2020,Kriska鋁製簾、雷射切割、烤漆鋼框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、柏林Esther Schipper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第12屆台北雙年展已盛大展開,本屆展覽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・拉圖(Bruno Latour)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・圭納(Martin Guinard)共同策展,以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」為主題,試圖藉由藝術探討當代社會價值越趨兩極化的現象。

呼應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」的主題,北美館化身為「星象廳」,集結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參與展覽,並根據不同價值觀將展覽劃分為五種星球,帶領觀者以星球的角度走過存在於當今社會中的各種觀點,除了要藉由藝術讓大眾看見各觀點間的差異,更期待能促成對立觀點間的互動,並喚起人們對當前政治局勢和暖化危機的重視。

延伸閱讀:「台灣什麼都有,只是你不知道!」日本攝影師熊谷俊之旅台30年,12月台北開辦個展

arrow left arrow left
arrow right arrow right
Photo 1 of 5 伊山.貝哈達,《預兆》,2020,錄像裝置,10分11秒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2 of 5 安-夏洛特.芬內,《悲傷菇農》,2017,DV數位影像、雙投影,彩色、有聲,音樂:Luc Kheradmand,片長3分35秒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3 of 5 蜜卡.羅登伯格,《宇宙生成器(AP)》,2017,單頻道錄像裝置,彩色、有聲,26分36秒。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4 of 5 蜜卡.羅登伯格,《宇宙生成器(AP)》,2017,單頻道錄像裝置,彩色、有聲,26分36秒。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5 of 5 施永德+希巨.蘇飛+拉黑子.達立夫《不同地吸引力:流客》,2020,複合媒材空間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1. 序曲

步入北美館大廳,墨西哥原住民藝術家費南多・帕馬(Fernando Palma)的機械獸裝置將率先映入眼簾,融合機械動力與墨西哥納瓦文化(Nahuas),自在穿梭移動的機械獸宛如生命個體,邀請觀者展開機器與生命的兩極思辨。

Tatler Asia
費南多.帕馬.羅迪給茲,《士兵(紅)》,2001,木構造、電子電路、感應器與電腦軟體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Above 費南多.帕馬.羅迪給茲,《士兵(紅)》,2001,木構造、電子電路、感應器與電腦軟體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Tatler Asia
費南多.帕馬.羅迪給茲,《羽蛇神》,2006,玉米、電腦軟體、電腦硬體、複合媒材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Above 費南多.帕馬.羅迪給茲,《羽蛇神》,2006,玉米、電腦軟體、電腦硬體、複合媒材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2. 全球化星球

隨著商業發展與數位科技讓世界相連,全球化曾經是一個象徵著和諧共榮的美好構想,然而跟著全球化而來不只有世界互通有無的好處,亦有難解的氣候變遷與經濟、種族等不平等問題,而「全球化星球」便要帶領觀眾看見全球化社會的各方各面。

「全球化星球」裡共有10件作品展出,其中由法國藝術家法蘭克・列布維奇(Franck Leibovici)及法律分析師朱利安・塞胡西(Julien Seroussi)共同創作的作品《穆遵古》(muzungu),便探討著國際司法議題,藉由展場內的藝術裝置,兩位創作者邀請觀者參與探討國際法庭案件,從重整證據開始,為事件展開新的論述。

arrow left arrow left
arrow right arrow right
Photo 1 of 3 法蘭克.列布維奇 & 朱利安.塞胡西,《穆遵古(那些兜圈兜個不停的人)》(展覽物件),2016,裝置,磁性漆、磁性架、磁鐵、雷射印刷、簽字筆、亮光漆、中介者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2 of 3 法蘭克.列布維奇 & 朱利安.塞胡西,《穆遵古(那些兜圈兜個不停的人)》,2016,裝置,磁性漆、磁性架、磁鐵、雷射印刷、簽字筆、亮光漆、中介者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3 of 3 法蘭克.列布維奇 & 朱利安.塞胡西,《穆遵古(那些兜圈兜個不停的人)》,2016,裝置,磁性漆、磁性架、磁鐵、雷射印刷、簽字筆、亮光漆、中介者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3. 維安星球

面對全球化的危機,許多人則轉向了封閉的「維安星球」以尋求穩定,嘗試透過分離與保護讓自己免於受外界侵害,這樣的現象隨著不同國家、不同年代等特定人物的出現,逐漸在各國政治場域中發酵,透過藝術的角度,「維安星球」將以三件主題不同的作品,與觀眾一同思考該現象。

其中,藝術家尤拿斯・史塔(Jonas Staal)便系統性的剖析了美國極右翼黨派的宣傳機制,而台灣藝術家秦政德與團隊則以《在冷戰裡生火》為題,重現台灣冷戰時期的防禦設施與社會面貌。

arrow left arrow left
arrow right arrow right
Photo 1 of 3 尤拿斯.史塔,《史蒂夫.班農: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》,2018–2019,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2 of 3 秦政德+李佳泓+林傳凱+陳怡君,《在冷戰裡生火》(影片截圖),2020,複合媒材空間裝置,尺寸視場地而定。影片拍攝:李佳泓。
Photo 3 of 3 秦政德+李佳泓+林傳凱+陳怡君,《在冷戰裡生火》(展覽物件),2020,複合媒材空間裝置,尺寸視場地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4. 脫逃星球

如果有天地球不再適合居住,逃離可能將成為人們的唯一選擇。在「脫逃星球」裡,觀者將前進宛如科幻電影般的未來世界,於荷蘭藝術家范柯・荷瑞古拉芬(Femke Herregraven)的作品《腐敗的空氣──第六幕》中,探索一座末日後的地下碉堡,初訪地球持續崩解後的黑暗未來。

Tatler Asia
范柯.荷瑞古拉芬,《腐敗的空氣──第六幕》,2019,複合媒材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Above 范柯.荷瑞古拉芬,《腐敗的空氣──第六幕》,2019,複合媒材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Tatler Asia
范柯.荷瑞古拉芬,《腐敗的空氣──第六幕》,2019,複合媒材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Above 范柯.荷瑞古拉芬,《腐敗的空氣──第六幕》,2019,複合媒材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5. 實地星球

然而逃避與爭執都將無法真正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,唯有正視危機,才有機會能找到解方。「實地星球」裡,便聚焦於我們目前賴以為生的地球,透過作品帶領大家看見地球的不同面貌,試圖找尋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的可能。

arrow left arrow left
arrow right arrow right
Photo 1 of 6 張永達,《scape.unseen_model-T》,2020,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2 of 6 蘇郁心,《參照系》,2020,錄像裝置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3 of 6 丹尼爾.史帝曼.孟加聶,《⧜》,2020,Kriska鋁製簾、雷射切割、烤漆鋼框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、柏林Esther Schipper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4 of 6 峨塞.達給伐歷得,《病毒系列》,2020,壁畫,900×400 公分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5 of 6 皮耶.雨格,《體外心靈(深水)》,2017,混凝土塑像與蜂巢、蜂群。圖像由藝術家、文心藝術基金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Photo 6 of 6 亞梅定.肯內+史帝芬.維列-波特羅+納塔莉.姆什瑪;歐利、莫奴,《變異派學校》,2020,木頭、棉布、蠟、顏料、紙、墨、聲音、HD錄像,片長11分38秒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

6. 另類重力星球

「另類重力星球」則認知到人們全都生長在不同星球的現實,適應著各星球之間的吸引與相斥,同時也享受著自我星球上的獨特哲理。「另類星球」中的五件作品中,藝術家雋・巴爾達扎(June Balthazard)與皮耶・保茲(Pierre Pauze)透過影像裝置《Mass(質量/彌撒)》,藉由兩位物理學家的對話展開關於物質的思辨。

展覽尾聲則將播放本屆雙年展策展人之一——布魯諾・拉圖的劇場式講座影片《顛動地球》,片中將開啟關於地球的終極對話,比較伽利略於1610年提出的觀點以及詹姆斯・洛夫洛克(James Lovelock)的當代見解,為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」展覽劃下句點。

Tatler Asia
雋.巴爾達扎+皮耶.保茲,《Mass(質量/彌撒)》,2020,雙頻道錄像、木頭、泡沫、綜維素、聚酯樹脂、水性顏料、石膏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片、人造植物、緩衝器、鋼、舞臺燈、燈架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Above 雋.巴爾達扎+皮耶.保茲,《Mass(質量/彌撒)》,2020,雙頻道錄像、木頭、泡沫、綜維素、聚酯樹脂、水性顏料、石膏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片、人造植物、緩衝器、鋼、舞臺燈、燈架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Tatler Asia
陳瀅如,《屠學錶》,2014,五張鉛炭素描(每幅125×126公分)、MBM素描紙、無酸裱褙、事件占星解讀與其他相關文件、HD影片循環撥放(影像來源:NASA)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Above 陳瀅如,《屠學錶》,2014,五張鉛炭素描(每幅125×126公分)、MBM素描紙、無酸裱褙、事件占星解讀與其他相關文件、HD影片循環撥放(影像來源:NASA),尺寸視空間而定。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
7. 2020台北雙年展「公眾計畫」

除了以星球劃分的展覽內容,2020台北雙年展亦將推出一系列以在地為出發的公眾計畫,包含透過情境模擬討論當今台灣社會議題的「協商劇場」、重新探索個人定位的「羅盤工作坊」,以及由獵人、海洋學家和人類學家領隊的三日徒步工作營「通往世界的獸徑」等精彩活動,不僅將藝術進一步帶入生活,也將呼應本屆雙年展主題,積極與各界展開多元對話。

延伸閱讀:本月必看5檔展覽,從當代藝術到水墨世界、從台北到高雄…週末就來去看展吧

Tatler Asia
協商劇場試演場:離岸風電進行式 Theater of Negotiations_ Renewable Energy
Above 協商劇場試演場:離岸風電進行式 Theater of Negotiations: Renewable Energy
Tatler Asia

兩年一度的台北雙年展今年不畏疫情順利登場,將帶領觀者在動盪的時代看見社會中的不同觀點、重新檢視隱藏於日常生活中的問題,展覽已於11月21日隆重登場,並將持續展至2021年3月14日,期間更將從12月8日起於週二至週日10:30與14:30推出定時導覽,熱愛藝術與文化的民眾絕不能錯過!

 

Credits

圖片  

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
文字  

tarina chou

Topics